1931年7月1日,张学良在东大第四届毕业典礼上,站在众多师生面前,郑重其事地宣布:“为了振兴我中华民族的精神,粉碎日本侵略者的阴谋,我决定出资8000银元,资助刘长春等年轻运动员,赴美参加第十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!”这时离奥运会开幕已经不到两个月,而此前,中国从未派出过一名选手参加奥运会,刘长春也因此被誉为“中国奥运的第一人”。
刘长春的故事开始于1909年,那一年,他出生在辽宁大连河口一个普通的家庭。由于家境贫困,他直到10岁才开始接受教育。由于家离学校有10多里的路程,为了节省鞋子,他总是脱掉鞋子,赤脚疾走去上学。
贫困虽然给刘长春带来了很多艰难困苦,但它也让他在漫长的奔跑中锤炼了体魄,跑步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。此外,刘长春对体育的热爱也与日本人有关。在求学期间,他与日本学生经常发生冲突,甚至因此遭遇过报复,曾被日籍教师扇过耳光。为了能堂堂正正地与日本学生较量,刘长春便报名参加了足球队,每当与日本学生比赛时,他从不手下留情。
在身高和体能上占据优势的他,常常让对方吃尽苦头,这不仅让他解了气,还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短跑水平。小学时,他便以100米11秒8、400米59秒的优异成绩,打破了大连市的小学生中短跑记录,这为他日后成为中国体育界的明星奠定了基础。
展开剩余85%1923年,14岁的刘长春参加了日本统治下的“关东洲陆上运动会”,并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获得了100米和400米项目的第一名。进入中学后,刘长春依然在短跑项目上占有明显优势,这时,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——东北大学体育部部长孙庆博。
17岁的刘长春,因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,成为大连玻璃厂的学徒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孙庆博注意到他在短跑方面的天赋,决定挽留这名潜力股。为了避免人才流失,孙庆博毫不犹豫地邀请他进入东北大学体育系读书。刘长春欣然答应,决心投身体育的他,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。
自此,刘长春的训练变得更加刻苦。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,参加长达100分钟的早操,并自行加大训练强度和难度。虽然训练枯燥且充满痛苦,但刘长春从未考虑过放弃。他在训练场上展现出的坚持和韧劲,正是他能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关键。
凭借天赋与不懈努力,刘长春逐渐崭露头角,屡屡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。1929年10月20日,他参加了张学良组织的中日德三国田径对抗赛,最终以10秒7的成绩打破了中国百米纪录,并战胜日本短跑名将,获得亚军。
张学良见刘长春潜力巨大,立即聘请了世界5000米长跑纪录保持者布奇作为他的专业教练,进一步提高了刘长春的实力。训练中的艰苦和超越极限的挑战并没有让他退缩,相反,他的目标愈发明确:不仅要在赛场上争光,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人的偏见。
1931年,九一八事变爆发,已经成名的刘长春迁至北京。当时,国际奥委会向中华民国发出了邀请,希望中国能派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。然而,面对国家的困境,国民政府却以“时间紧迫,无法准备”为理由拒绝了这份邀请。没想到,眼见中国无意参加奥运会,日本人开始动起了歪脑筋。他们试图通过巨大的利益诱惑刘长春的家人,要求刘长春代表“伪满洲国”出征奥运。
面对日本人的诱惑与威胁,刘长春的家人毫不动摇,他们深知刘长春从小痛恨日本人,绝不会背叛国家。于是,他们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,并以“联系不上刘长春”为借口,拒绝与他通信。
在日本人威胁下,刘长春的父亲只能无奈写信给儿子,然而刘长春的父亲十分清楚,儿子有着钢铁般的骨气,一定不会屈服。为了保护家人,刘家决定连夜迁离旅顺。日本人随后单方面宣布刘长春将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,这一消息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,刘长春一度成为众矢之的,甚至有人指责他为求荣华富贵,甘愿背叛祖国。
然而,刘长春并未屈服。他在报纸上发表声明,愤怒地表示:“我刘长春是中华民族的一员,绝不会代表伪满洲国出席奥运会!”这一声明让日本人愤怒不已,但刘长春丝毫不为所动,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。
最终,在张学良的帮助下,刘长春得到了资金支持,顺利前往洛杉矶参加奥运会。张学良为此提供了8000银元的资助,刘长春的决定迅速传遍了全国,民众纷纷为之骄傲。尽管国难当头,刘长春带着国人的希望,踏上了远赴美国的征程。
当刘长春一行人抵达上海时,数不尽的爱国人士为他们举行了欢送宴会。刘长春深知自己肩负着巨大责任,因此他没有被外界的热情所干扰,而是专注于封闭式训练,以期在奥运赛场上大放异彩。启程的那天,上海码头人潮涌动,欢呼声此起彼伏。报纸上写下了让人泪目的一段话:“刘长春单刀赴会,在国家最艰难时刻,人民寄托着他,期待着他为国家争光!”这几句话简单,却刻画出了那个时代的艰难。
与今天的飞行不同,刘长春一行人不得不乘船前往美国,跨越太平洋,经历了21天的海上漫长航行,才最终抵达洛杉矶。那一届奥运会,来自37个国家的2000多名运动员齐聚一堂,而中国的代表队却仅有刘长春一人。站在人群中,他显得格外孤单,但他依然坚定地扛起了国旗。
在奥运会的第四天,100米预赛开始。尽管刘长春一开始以领先的姿态冲出,但由于舟车劳顿、装备简陋,他在后程体力不支,最终未能进入决赛。数小时后,他又参加了200米预赛,结果依然不理想,未能发挥出最佳水平,未能突破预赛。
尽管如此,刘长春的表现依然令国人自豪。站在奥运赛场上,已经是对祖国的一种胜利,代表着中国人不屈的精神。四年后,刘长春再次回到奥运赛场。这一次,中国的代表团壮大了,人员增至65人,刘长春身边不再孤单。尽管他抱有很大希望,却因身体状态等原因,和队友们都未能突破预赛。
回国后,刘长春并未停下脚步,他坚持训练,并曾计划三度征战奥运。然而,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个人伤病的困扰,他的运动生涯被迫画上了句号。在抗战期间,他的生活十分艰苦,曾一度陷入贫困,然而他从未为个人利益屈服,不曾为日本人效力,依旧保持着对民族的忠诚。
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刘长春的生活才有所改善,逐渐成为一名体育教师。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,他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写成了《短跑运动》和《田径指导法》等书籍,为后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。
刘长春一直有一个心愿,就是亲眼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佳绩。然而,1983年,他因病去世,享年73岁。今天,回顾刘长
发布于:天津市赤盈配资-交易配资网-股市配资合法吗-股票配资学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